追尋坦洋“元記茶行”的故事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追尋坦洋“元記茶行”的故事

近日,福建福安青年池志海編著的《福州煙臺山影像志》在福州出版發(fā)行。書中收錄的清代裕昌洋行主要紅茶供應(yīng)商——福安坦洋元記茶莊制茶場景圖生動還原了清代坦洋村茶葉制作的場景,引領(lǐng)我們探尋當時蜚聲茶葉界的坦洋工夫創(chuàng)始人之一“元記”茶行吳氏家族的制茶史。

起步:從白云谷嶺走出

閩東有座山叫白云山。雄渾巍峨的大山自西北而來,迤邐數(shù)千里。白云山麓是“坦洋工夫茶”的原產(chǎn)地,茶園延綿十里。每年春夏之季,處處聞茶歌,村村逸茶香。

在白云山村,家家戶戶都種茶、制茶,有不少家族世代經(jīng)營茶業(yè),谷嶺(編修于萬歷二十五年的《福安縣志》“觚嶺”村名,即今曉陽鎮(zhèn)“嶺下”村)吳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福安吳姓志》記載,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金書、玉書公從福安陽頭察陽遷居曉陽谷嶺。玉書公(字照)后裔于明時另建宗祠,從谷嶺上祠分支為谷嶺夏祠(至今人口五百多人,其中遷往社口三十多人,坦洋近四十人)。36架梯子疊床架屋似的吳氏宗祠,供奉的先祖也都可稱得上人中龍鳳。坦洋工夫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吳步云兄弟6人,人人都是當?shù)夭杞绱罂?。嶺下鱗次櫛比的大宅院,就是他們打造吳氏茶業(yè)世家的遺存。

都說白云谷嶺的茶米是地道的高山云霧茶,其地理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絕對上佳的!從深山里逸出的茶香,不論清明時節(jié)“清明茶”,還是白露季節(jié)的“白露茶”,均特令人叫絕。原居谷嶺的吳步云(1826年—1891年),是那一代茶人的佼佼者。其為人寬厚,精明、機敏、干練,奔走閩粵,與洋人做茶葉生意,販茶巨萬,“不數(shù)年大獲奇贏”。十九世紀初,世代務(wù)茶的吳氏家族,從谷嶺遷居坦洋經(jīng)營茶莊,開始與“坦洋工夫”結(jié)下不解之緣。

鼎盛:木桶挑銀富甲一方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

在民謠朗朗傳唱“坦洋工夫”好光景的年代,坦洋村從上橋頭的元記茶行到緊挨蜈蚣橋的豐泰隆茶行,完完整整地形成了一條茶行街。街頭第一家茶行是元記茶行,行主吳庭元(字庚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年僅二十歲的吳庭元繼承父親吳步升、伯父吳步云的茶葉生意,打出“元記茶行”商號,精制“坦洋工夫”紅茶??恐耸挚蔁岬摹疤寡蠊し颉?,遠銷英國、俄國等地,成為當時福建有名的茶葉巨商,在福州開設(shè)茶棧,專門接洽洋行和外商。

1908年,吳庭元還在香港用自己的畫像注冊了中英兩種文字的“元記”商標。當年,吳庭元在坦洋大院旁建起一幢小洋樓,專門用于接待茶商。有一年,一個俄國茶商來坦洋考察。坦洋茶葉出名但街道很窄,為給洋人留下好印象,吳庭元就安排客人住在小洋樓里,自己則以“生意忙走不開”為由躲得遠遠地,直到洋人要走了才露面。吳庭元帶著洋人在繁盛的茶行街上走了一趟,并故意說:“這里只是坦洋的小街,你匆忙趕著要走,后面的大街我就不帶你去了?!本鞯膮峭ピ蜒笕嘶5脤⑿艑⒁?。那一次,俄國茶商在元記茶行訂購了2000多擔茶葉。

趁著火紅茶市,“元記茶行”迅速崛起。鼎盛時,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組成,共有鋪面三十六間,雇工百余人,揀茶工二百余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約二千余件(合2000多擔),提利潤可獲五萬銀圓。它以白云山下的嶺下村為“根據(jù)地”,收購農(nóng)民的初制干茶。每年發(fā)放“茶銀”時,需要七十多人挑著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裝1000塊)銀圓,一路長蛇陣,從坦洋挑到嶺下村,發(fā)給當?shù)剞r(nóng)民。嶺下村的莊稼大戶們見到這么多白花花的銀子,驚訝地說:“冬下我們挖的番薯還沒這么多哩!”

募捐:修路橋修亭惠及桑梓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軍需告急,吳步云“毅然輸財助邊”,受到清政府的褒揚。吳步云十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大力倡修道路架橋梁。不僅出資修通曉陽往福安城關(guān)的咽喉要道嶺頭亭,寧(德)羅(源)交界處五福亭,被傳為佳話。

早期閩東運往福州的茶葉有兩種走法。一條是全程水路,即各地匯集到賽岐碼頭的茶品過駁大船后,沿賽江南下,出白馬門,經(jīng)三沙灣,過東沖口,進入東海,然后循岸線駛往福州口岸。另一條路則是水陸兼程:出白馬門后先從海路到寧德飛鸞碼頭登岸,然后改用肩挑,翻越飛鸞嶺,循官道經(jīng)羅源、連江到達福州,銷往歐洲、美洲和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今飛鸞嶺南路起步嶺尚存的晚清碑刻,記錄了光緒五年(1879年)寧德、福安、壽寧三縣茶商捐資重修飛鸞嶺路的過程。碑文涉及的茶莊包括坦洋的“泰大來”“福興隆”“祥記”等。董事胡兆江、吳步森、李世鎬、王正卿四人,均為福安茶商。起步嶺還有一碑,上有吳步云名字。據(jù)福安嶺下村《谷嶺吳氏宗譜》收錄的吳步云墓志銘記述,吳曾出資整修羅源、連江兩縣之間的“崎嶇險危山徑”。五福亭里一塊嵌在泥土之中,碑文清晰可見,橫額是“重建五福亭”五個篆字,正文豎排刻有“龍飛光緒十二年歲社丙戌九月二十八日丑時吉旦,福安坦洋監(jiān)生王正卿、監(jiān)生施長寅、監(jiān)生吳步云,環(huán)溪職員吳光清同建”。

坦洋“元記”經(jīng)歷半個世紀風雨,造就了縱橫商界許多傳奇的故事。吳步云之后人吳庭元,更是閩東茶界翹楚。他作為福安縣商會會長期間,坦洋工夫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民國初期的一天,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行”接待了兩個前來避難的女人,她們是楊正國的夫人林秀欽和女兒楊云英。因為楊正國追隨孫中山革命,被當局通緝,亡命他鄉(xiāng)。經(jīng)人介紹,母女倆藏匿這兒,得到吳庭元的殷勤款待。此后,云英與庭元產(chǎn)生情愫生了女兒桂珠(楊堅)。1938年2月,桂珠與大她二十四歲的高誠學在福州完婚。吳庭元以每年300擔稻谷的田租,洋樓、花園各一座作為陪嫁贈送給桂珠。高誠學用這些嫁妝在溪柄蕩岐山創(chuàng)辦了后來赫赫有名的“歸田農(nóng)場”(現(xiàn)為寧德市農(nóng)科所)。吳庭元雖為豪紳,但與女婿高誠學(民國福安縣長)均關(guān)心地方公益事業(yè),對福安禁煙、鄉(xiāng)自治、保護茶農(nóng)利益等進步作出貢獻。

來源:閩東日報、央視網(wǎng)、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